网购是如今不少人购物的首选方式,可也有很多人对此动起了歪心思。据中新网报道,前不久,90后女子樊某网购大量衣服、化妆品、包包等商品,利用“7天无理由退货”的服务规定申请全额退款却少退商品,骗取商家货品留作自用,直到事情败露被警方抓获。在传统印象中,“薅羊毛”只不过是消费者根据商家的游戏规则,获得一点优惠的行为,但如今部分违法分子将商家的漏洞变成盈利方式,涉嫌欺诈、不当得利等。
近年来,达人探店、达人种草等各类互联网分享行为,在网上引流效果显著,带火了一批“网红”店铺等。然而,这些行为可能涉嫌误导消费者,甚至涉嫌违法。近日,湖北省黄石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对湖北某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达人探店推广短视频未标明“广告”的行为作出责令改正,并处罚款1万元的行政处罚。据悉,这是全国首起达人探店违法违规被处罚的案例。
当前正值“三夏”关键期,多地农民在麦田里抢收夏粮。不少网红在田间地头直播农民割麦:有的变身新农人开启助农直播,拓宽农产品交易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但也有的将农民的辛苦劳作当作网路噱头和流量密码引人反感。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农村各类短视频、直播创作如何才能获得公众认可,传递乡村振兴之下乡村文明和乡土文化的勃兴?
“缘主,我看你的面相印堂发黑,恐有不祥的事情啊”“看事业,看姻缘,看健康,祖传算命世家大师亲算……”近年来,“网络算命”活跃于互联网平台。很多网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与其中,却不知藏在网络另一端的“大师”们看钱不看命,甚至不乏有组织的行骗团伙混迹其中。
电信网络诈骗是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违法犯罪行为之一。近日,利用AI技术制作换脸视频、合成声音等,冒充亲友、同事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不断出现。例如,在有的案例中,诈骗分子通过使用他人真实姓名及照片,冒充他人身份添加被害人社交账号,再利用“AI换脸”技术和被害人进行短暂视频通话,博取被害人信任后实施诈骗;在有的案例中,诈骗分子通过骚扰电话录音等来提取某人声音,获取素材后进行声音合成,从而用伪造的声音与被害人通话并实施诈骗;等等。在这些案例中,不法分子凭借其迷惑性极强的诈骗形式、精准的诈
近日,一则短视频标题映入笔者眼帘:“莫言竟然‘放狠话’:余华根本不是我的对手”。难道莫言、余华两位文学大咖也要互怼不成?惊异、疑惑、好奇之心驱使笔者点开视频,才发现是《收获》杂志创刊65周年庆典上,莫言、余华两位嘉宾互动时的“戏言”。
短视频的“青少年模式”是保护之基,专属“内容池”还需丰富多彩。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与专属内容池发展如何备受关注,2023年5月,人民数据研究院测评短视频青少年内容池发现,青少年模式铸造的保护之基正在不断牢固,内容池日益丰富,在传播传统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增强体育锻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月31日,中央网信办召开专题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听取部分企业代表对优化营商网络环境的意见建议。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牛一兵出席会议并讲话。
最近,一篇《鸡毛蒜皮正在成为主流新闻》的文章引起了颇多关注。其中提到,很多并没有太多公共价值的新闻,“如今经常冲上热搜的前列,且高居不下,高热不退”。举个例子,近期的“挖呀挖”以及“28岁女副教授另类招生”,就在热搜上红得让人摸不着头脑。对此,有媒体人发出喟叹:要把真问题送上热搜。
“入民日报”“人民曰報网”“央广新闻TB”……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仿冒账号,却在部分网站平台上“兴风作浪”。国家网信办近期开展“清朗·规范重点流量环节网络传播秩序”专项行动,紧盯短视频平台、热搜榜单等重点流量环节,全面排查处置仿冒新闻主播等违规账号。截至目前,已集中清理仿冒新闻单位、新闻主播账号10.7万个,清理虚假新闻信息83.5万条。
关注网信浙江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