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自媒体”的出现丰富了网民业余生活,也为从业者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广阔平台。但随之而来的“自媒体”乱象也与日俱增。10日,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对各地网信主管部门提出严防假冒仿冒行为、强化资质认证展示等13项加强“自媒体”管理的工作要求。这13条新规有何亮点?明确了哪些主体责任?能否起到“打蛇打七寸”的效果?
近期,一些网络账号杜撰、歪解公共政策信息,误导群众、从中牟利。中央网信办指导网站平台开展重点排查整治,坚决打击造谣传谣行为,共处置违法违规账号373个。现将部分典型案例通报如下。
大数据时代之下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的事件频发。那么哪些行为属于非法获取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要承担哪些法律后果?本期法治课代表为你解读。
记者29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启用和推广新型进网许可标志的通告》于近日发布,2023年7月1日起正式启用新型进网许可标志,逐步替代原纸质标志。2024年1月1日起全面推广新型进网许可标志,届时将不再核发原进网许可纸质标志,此前已核发的纸质标志在进网许可有效期内仍然有效,可继续使用。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有关要求,为电信设备生产企业产品上市创造便利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启用和推广新型进网许可标志的通告》,决定启用和推广新型进网许可标志,逐步替代原纸质标志。
如今,面对沉迷于看短视频的青少年和孩童,不少家长都表示担忧。像一些五六岁的孩童张口闭口“老铁”“老六”“大聪明”“栓Q”等网络用语,当中不少人更是被平台的算法“带”进各类网络游戏和游戏视频的“坑”。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显示,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已近饱和,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显著高于73%的全国互联网普及率。其中,“看短视频”已经超越“打游戏”和“听音乐”,排在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类别的首位,使用各类短视频APP的未成年人比例更是高达65.3%。
6月15日,微信安全中心发布《关于进一步打击不良PK行为的公告》,称微信视频号坚决反对并持续打击以博眼球、斗狠为噱头的不良PK行为(如:自残自虐、引人不适等博眼球低级趣味或有害身体健康的行为)。
网购是如今不少人购物的首选方式,可也有很多人对此动起了歪心思。据中新网报道,前不久,90后女子樊某网购大量衣服、化妆品、包包等商品,利用“7天无理由退货”的服务规定申请全额退款却少退商品,骗取商家货品留作自用,直到事情败露被警方抓获。在传统印象中,“薅羊毛”只不过是消费者根据商家的游戏规则,获得一点优惠的行为,但如今部分违法分子将商家的漏洞变成盈利方式,涉嫌欺诈、不当得利等。
近年来,达人探店、达人种草等各类互联网分享行为,在网上引流效果显著,带火了一批“网红”店铺等。然而,这些行为可能涉嫌误导消费者,甚至涉嫌违法。近日,湖北省黄石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对湖北某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达人探店推广短视频未标明“广告”的行为作出责令改正,并处罚款1万元的行政处罚。据悉,这是全国首起达人探店违法违规被处罚的案例。
当前正值“三夏”关键期,多地农民在麦田里抢收夏粮。不少网红在田间地头直播农民割麦:有的变身新农人开启助农直播,拓宽农产品交易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但也有的将农民的辛苦劳作当作网路噱头和流量密码引人反感。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农村各类短视频、直播创作如何才能获得公众认可,传递乡村振兴之下乡村文明和乡土文化的勃兴?
关注网信浙江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