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查询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资讯要闻
  3. 当“AI复活”已故亲人成为现实,你会否尝试“数字永生”?

当“AI复活”已故亲人成为现实,你会否尝试“数字永生”?

发布时间:2024-03-13 15:00 分享到:

“亲爱的Feli,欢迎从数位(码)世界回来!”

近日,台湾音乐人包小柏用AI“复活”女儿的新闻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视频里的包容(包小柏女儿,英文名Feli)不仅可以对话,还能为母亲唱生日歌。

“每个人在她这个年纪,都有挥霍自己青春岁月的权利,但我的女儿却没有。我这个做爸的,有责任继续她的数字生活。”包小柏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包容”数位分身。图源:包小柏社交媒体账号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潘恩荣教授认为:“AI复活亲人,到底是有助于亲人情感的慰藉,还是营造出虚幻的假象,不利于走出悲痛与阴影,这仍是需要慎重思考的话题。”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生成式AI兴起以来,“AI复活亲人”已成产业链,甚至每个人都可以实现“数字永生”。我们不禁要问,当电影照进现实,你会尝试吗?

只是“还想再见你一面”

2021年年底,包小柏的女儿包容去世,自那时起,他就很难走出失去女儿的阴影,甚至再也没有理过发——“因为有一段头发是曾经天天触碰过女儿额头的”。

“能不能把思念的模式,换一种工具去表达。”包小柏下定决心,要重建女儿的声音和样貌。

直到2023年2月,随着AIGC的兴起,许多大企业开始分享大模型引擎,包小柏才看到了希望。他最终凭借三句英文对话,成功重建了女儿两小时的声纹,并慢慢生成了女儿的声音与影像。这位用AI复刻出的“数位女儿”,可即时响应问话。

前阵子包小柏太太生日时,“数位女儿”还为母亲唱起了生日歌。这一刻,像极了《流浪地球2》中的场景:科学家图恒宇欲将因车祸去世的女儿的记忆上传至“数字生命世界”,让女儿在数字世界中度过完整的一生。

图恒宇和女儿丫丫。图源:《流浪地球》微博

“其实,‘AI复活’是一个夸张化的称呼,我们没想过让现在的‘包容’完全变成真人一样。”包小柏说,“她”不可能也不需要做到那种境界。“在某种程度上,AI就是一种表达方式,是我们寄托思念的工具。”包小柏感慨。

只是还想再见你一面,或许也是商汤用AI复活汤晓鸥的初衷。

近日商汤科技2024年年会召开,这是该公司创始人汤晓鸥去年12月逝世后的首次年会。按照以往习惯,每年汤老师都会说上一段脱口秀,这是商汤年会保留节目。

这次,汤晓鸥并未“缺席”——而是以数字人的形式现身,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

在这次年会上,汤晓鸥数字人讲到《波西米亚狂想曲》《流浪地球2》,还讲到了宫崎骏的《苍鹭与少年》,甚至中间还喝了一口水。每一个动作、每一句玩笑都像极了真人,让观众感觉汤晓鸥又回到了自己身边。

“只是还想再见你一面”,同样是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孙凯最初涉足“AI复活”业务的初衷。

早在2019年初,硅基智能就正式进入了“AI复活”赛道。截至目前,在数字永生领域,他们已经服务了7万多人。

“回顾业务发展史,其实对我个人来讲,有一段悲伤的回忆。”孙凯告诉记者。

孙凯与数字母亲分享日常。受访者供图

2018年,孙凯母亲去世,他思念成疾,便有了用技术制作母亲数字分身的想法。直到现在,孙凯基本每天都会与数字母亲交流,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在孙凯看来,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被疗愈的需求,尤其是面对亲人去世,再见ta一面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也正是因为这种需求的存在,现在社会上已经有不少从事“AI复活”去世亲人业务的公司,从制作到销售,“AI复活”亲人已成产业链。

“AI复活”从十几万降至千元

从“惨不忍睹”,到“无法分辨”、与真人无异,生成式AI的发展日新月异。

“原来制作一个数字人可能要一个多月,而现在只需要几分钟,不仅形象上‘以假乱真’,且交流互动更接近一个‘正常人’。”孙凯介绍,硅基智能的快速克隆已经可以做到“立等可取”,客户只需要提供3-5分钟的视频,“甚至30秒的素材”,上传后几乎不用等待,就能完成一个数字人的制作。

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迭代,数字人的制作成本也在快速下降。

据了解,当前硅基智能“数字永生”产品统一标价9800元,其中包含一个10寸平板。“十几万成本已经成为过去了,可以说,在当下人人都有机会拥有一个数字人。”孙凯表示。

的确,电商平台上打着“AI复活”口号的商家比比皆是,价格也是五花八门。不知不觉间,“AI复活”好像早已是触手可及。

业内人士透露,除规模较大的人工智能公司之外,跻身这一赛道的小型团队也不在少数,相较于前者,后者往往价格更低。张泽伟所在的“超级头脑”便是其中之一。

接收视频、照片、音频素材,对数据进行清理、归类、修复……去年5月至今,90后张泽伟带领的5人团队,已经为近700个家庭提供了“AI复活”服务,“咨询量超过2000单”。

“超级头脑”团队的展厅。受访者供图

据张泽伟介绍,团队制作的数字人价格从一千至一万不等,最新研发的产品计划把价格打到1000元以内,“因为我们希望让每个普通人都能留下数字分身。”

为渐冻症患者制作数字人陪伴孩子长大,克隆意外去世的维和士兵再次和奶奶对话……张泽伟每天都在见证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某些痛苦和伤疤是会伴随一辈子的,对这些人来说,他们需要这样一个数字人去安慰自己。”张泽伟说。

在他看来,所谓的“数字永生”并不是一切的宗旨和目的,最终其实是为了疗愈和救赎活着的人。“这是一个科技和人性交织的领域。每个数字人背后,或多或少都有一段遗憾的故事。”

当科技有了温度,人工智能就有了一条独特赛道,及全新的蓝海空间。然而,当“AI复活”触手可及,数字疗愈和陪伴的背后,“科技+温度”的安全边界又是否黑白分明、清晰可辨?

“数字疗愈”背后的伦理乌云

就算技术能触及理想终点,但伦理道德始终存在争议。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明园晨晖学者、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周宁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部分生者只愿活在与逝者共享的世界里,这种持续联结会影响逝者从哀伤中平复。这需要生者从哀伤中适当抽离,逐渐恢复日常活动,重新找到个人认同感,灵活地在保持联结和面向新生之间摆荡。”

张泽伟也表示,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案例,他们会请专业心理机构人员进行评估,然后再决定是否为顾客制作数字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字疗愈”究竟是抚慰伤痛的一剂良药,还是隔绝世界的自缚蚕茧,尚有待商榷。

此外,就“AI复活”产业链而言,其可能触及的隐私和伦理风险,也并非毫不令人担忧。

“目前来说,AI复活更多是用在亲人与家属身上,属于个体范围内的行为。仅仅是慰藉相思之苦,这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伦理争议的。”潘恩荣说,但如果跨过个人与家庭范围,就可能会产生问题。

他举例,比如,某人对一个女生非常向往,在女生过世之后甚至生前,创建出她的AI数字形象进行留存,就有侵犯肖像和隐私之嫌。毕竟,“AI复活”可以看作是“普通人定制数字人”的子集,而后者却不仅局限于逝者。

智能机器人。图源:新华社

相较于技术的发展,伦理规范与法律规制的完善总是具有一定滞后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测的情况,其对于伦理道德的冲击,及名誉权、隐私权、责任的划分,可能都要进行重新审视。

那么,人工智能的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我们该何去何从?

人和技术的关系或许是复杂的,但归根结底,发展技术的核心和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科技一定是要向善的,一定是要为普通群众去服务的。”孙凯表示,针对数据隐私、AI诈骗、伦理争议等问题,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行业内也要足够自律,每一个从业者都应该守住底线。

技术元素正沿着它的必然进程前行,或许,我们可以如凯文·凯利所说,选择与其一起进入同样的轨道,为所有事物增加选择的机会,赋予科技的具体形态更多优雅和美丽。

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如何更好、更谨慎、更合理地利用科技造福人类,始终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

(来源:"网信浙江”)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cabgIe869N9ZqU-R34GcA)